当前位置:灵雨国学汇馆 >> 国学经典 >> 浏览文章

亲,你用对这些词了吗?

 日期:2014年10月16日 来源:本站原创 浏览:
摘要:       中华文明,泱泱千年,诗词典故,渊源流传,数不胜数。      也正是这数不胜数,往往会制造一点儿小麻烦,导致我们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小错误。比如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儿,显摆一下自己文采的那些成语……

 点击浏览下一页

     中华文明,泱泱千年,诗词典故,渊源流传,数不胜数。
     也正是这数不胜数,往往会制造一点儿小麻烦,导致我们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小错误。比如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儿,显摆一下自己文采的那些成语……

点击浏览下一页

【空穴来风】

王曰:“夫风者,天地之气,溥畅而至,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。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,岂有说乎?”
宋玉对曰:“臣闻于师:枳句来巢,空穴来风。其所托者然,则风气殊焉。”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战国·楚·宋玉《风赋》

一日,宋玉陪同楚襄王畅游兰台宫。阵风习习,楚襄王迎风解衣,感叹如此好风带来的畅快,当是百姓与自己共享的。
宋玉反驳,称这也只是楚王独享的风罢了,并引用自己老是屈原的话,“树枝分叉的地方,常有鸟儿去做窝;有空隙的地方,就会有风吹进来。由于地位不同,风自然也就两样了。”
“有空隙的地方,就会有风吹来”,便是“空穴来风”。因为有空穴,才得以成风。“空穴”便是来风的条件。有来风,必有空穴,故而依此形容传闻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,一定有根据。后来错用错解,如今的意思已经大变,常被用以表示事情毫无根据。

点击浏览下一页

【曾几何时】

“曾几何时”在诗文中多有运用:

补官扬州,公得谢归。曾几何时,讣者来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宋·王安石《祭盛侍郎文》
回首分携,光风冉冉菲菲。曾几何时,故山疑梦还非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宋·赵彦端《介庵词·新荷叶》

即便是今天,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,但是却常有误用的情况。
从单字意思来说,“曾”,文言副词,曾经;“几何”,意为多少;“时”指的是时间。整词是说“才过了没多少时间”,指过去到现在,一个比较短的时间段。
可是,现在这个词却常常被用来表示曾经、过去,却把其中“没多久”的意思给丢掉了

点击浏览下一页
【七月流火】

“七月流火”出自《诗经·国风·豳风·七月》:
 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一之日觱发,二之日栗烈;无衣无褐,何以卒岁?三之日于耜,四之日举趾。同我妇子,馌彼南亩。田畯至喜。

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,七月里大火星偏西下行,天气渐冷,农妇们忙着赶制寒衣,到九月的时候分给众人。
这里的“七月”这的是夏历七月,大约等同于现在使用的农历。“流火”指的是天上的星宿,心宿二,俗名大火星,而不是酷暑时节烈日炎炎似火的“火”。这个颗星星很早就被我们的先民发现,并用以判断季节的变化。
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,还没有现在所谓的“温室效应”,故而位于黄河流域的豳地,农历七月时,天气可不似今天这般酷热,早已是“凉风至,白露降下,寒蝉鸣……天地始肃,农乃登谷”,秋意浓浓了。
所以说,“七月流火”当用来说明暑尽秋至,而非今日望文生义,用来形容天气酷热的炎夏。
点击浏览下一页

【目无全牛】

《庄子·养生主》中有一个关于宰牛师傅技艺高超的故事。这位师傅在向众人介绍自己经验的时候,曾这样说:“始臣之解牛之时,所见无非牛者,三年之后,未尝见全牛也。”
那他看到的是什么呢?是得以游刃有余进行宰牛的关键:牛的关节和肌肉。
这个故事中的“未尝见全牛”就是成语“目无全牛”的出处。后来,人们也惯常使用这个词语来比喻某种技术已经非常娴熟,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。


操利柄而目中无牛,执其吭如刍豢悦口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唐·杨承《梁守谦功德铭》
学者初看文字,只见得个浑沦物事,久久看作两三篇,以至于十数片,方是长进。如庖丁解牛,目视无全牛是也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南宋·朱熹《朱子全集·学六·读书法》

 
现如今,“目无全牛”,常被用以形容看问题片面,以偏概全,没有大局观。其意已偏,可以说,已经与本意背道而驰了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这些谦词你知道多少?

公司新闻

More

联系我们

电话: (025) 6603 7861 (025) 8337 6216
手机: 139 0516 7376
传真: (025) 8337 6216
邮箱: 664072775@qq.com
QQ: 664072775 邮编: 210000
地址: 南京玄武湖公园环湖路祥名楼